当前位置:
​聊城这座小院里,国旗飘扬了十几年
时间:2019-09-25 10:00:54
字号:

  

微信图片_20190925100111.jpg

  离得很远,就能看到飘扬的五星红旗;水泥抹拱形大门上刻制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新中国”红字对联格外引人注目;大门楹联上方处,红日、蓝天、白云、地球、和平鸽等元素结合在一起,让位于聊城市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于集镇前高村的这个小院格外与众不同。2009年,本报曾以《这个农家院  天天升国旗》为题,报道了小院主人高路远爱党爱国的深切情怀。转眼十年过去,高路远老人已经88岁,小院里的国旗依然高高矗立,迎风飘扬。  “我感觉国旗就是我们国家的代表,看到国旗,就能想到北京……”9月20日上午,见到记者时,高路远谈到在院子里飘扬国旗的初衷,依然心情激动。

  小院里,国旗飘扬了十几年

微信图片_20190925100119.jpg

  9月20日上午,高路远站在小院里,头微微上扬,目光看向国旗,神情庄重肃穆。在他的身前不远处,以6米多高竹竿作为旗杆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这是高路远身边的亲人眼中,最为熟悉的一幕。老人平日里经常这样站在院子里,看着国旗。在他的身后,石榴树硕果满枝,小菜地郁郁葱葱。

  提到高路远,周围十里八乡,不少人都认识,因为他曾是村医,更因为他的家里飘扬着国旗,他家的大门格外与众不同。  高路远家大门上,顶部有一个灰色水泥圆球。高路远说,这个水泥圆球中间顶部有孔,是插国旗的位置。而这个圆球本身,代表了地球。  在当年刚翻盖这所大门之后,身体还算强壮的高路远,几乎每天都会架起梯子,把国旗插到大门圆球上,寓意他要把国旗插到地球上。后来年龄大了,登高已力不从心,他就让儿子每天重复这样的“升旗”动作,再后来,儿子也上了岁数,每天的升旗流程简化,但国旗一直在这个小院里飘扬,至今已有十多年。用高路远的话说,让国旗飘扬在小院里,绝非心血来潮,也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他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个国家,热爱中国共产党。“2007年翻盖大门,我就想一定要做点什么,也给子孙留下一份爱国情怀。于是就自己设计了大门上的各种红色元素,并把升国旗作为每天的一项重要活动。”高路远说,在他看来,国旗就是国家的代表,看到国旗,就能想到国家,想到北京。  用高路远的小儿子高昌的话说,开始的时候,村里人还不是很理解,觉得这样太高调了。很快大家也就理解了这样一位老人的深厚爱国情怀。“其实我觉得在家里升旗,对引导村民爱党爱国,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路远说。  “现在村里人都理解我父亲的心情了,也都习惯了在这样一个小院里,看到五星红旗高高飘扬。”54岁的高昌说。

  88岁老革命 党龄与共和国同龄

微信图片_20190925100123.jpg

  村医高路远,之前是聊城活塞环厂的厂医,再之前,是军医。

  1944年,13岁的高路远就已经是村里的儿童团长。1947年3月,16岁的高路远在晋冀鲁豫军区参军,并在坐落于阳谷定水镇崔庄的军区和平医院第三所从事护员工作,后来从医院调到冀鲁豫军区独立旅休养所。淮海战役后,被编到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17军。1949年,他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龄与共和国同龄的人。  1956年,高路远被调往昆明军区,参加中国和缅甸边界勘察队医疗组,为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看病疗伤,受到百姓赞誉。1958年,高路远转业回到老家,并被分配到聊城农具厂(活塞环厂前身)卫生室,直到1980年离休。  “我们的国家经历了从穷到富,再到如今国家强盛的光辉历程,我都亲身经历过,常常感慨万千。”高路远说,现在他不愁吃不愁穿,从内心里感谢党和国家。  聊城市老摄协主席吴家义对高路远比较熟悉,在他看来,老人这种爱国情怀,确实让人感动,在老人身上,爱国一点也不虚,就是用多年来实实在在的行动表达。  “我们现在能理解父亲的那份心情。”高昌说,“老人从战争年代一路走来,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格外珍惜,也就把那份爱国爱党的信仰寄托到国旗身上,每天看到院里飘扬着国旗,他就觉得心里安慰。”  高昌说,最近他正和哥哥商量,准备把小院里的旗杆改造一下,方便老人每天升降国旗。 尽管独自生活在这个小院里,但高路远过得很充实,每天养花种菜,锻炼身体。  “现在不能骑车了,我就改成步行,一天至少要走6里地。”高路远说,除了这些,就是不间断地看书学习。  在高路远的书橱里,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注意到,除了一些医学书籍,就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选集等著作。高路远说,这些书他早就看完了。记者注意到,他家的茶几上,摆放的是一本《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对此,高路远说,人老了,思想不能老,要不断学习,用先进的思想感染、教育身边人,让大家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